泅读千岛93:2000年,撩起小洋山的面纱
肃肃洋山暮,苍茫拜水神。
吹嘘端有力,漂泊竟无津。
黑夜鱼龙界,皇天虮虱臣。
生还如偶遂,敢惮历微辛!
说是明代理学家、方志专家、福建莆田人黄潜所写,其实是元代著名史官、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浙江义乌人黄溍所写。诗雄浑醇雅,是夜海寄浮生的一种独特体验。暮色中,洋山岛阴沉萧瑟,海风清冷,苍茫笼罩;吹嘘,当指海上风大,帆篷有力;诗人漂泊数日,竟无处津渡。黑夜让诗人自感卑微,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原始的海洋图腾和天神崇拜。元末世事动荡,如唐杜甫所发出之“世乱遭飘荡,生还偶然遂”之感喟,此海上辛苦遭遇又惊又喜,紧张惧怕又颇多回味。
我不知道这个黄溍是在哪年的哪个夜晚从洋山发舟的?他又因何来到洋山?查了元史,始知他曾“巡海官舸”,与来过舟山的柳贯、吴莱属同道中人。
写洋山的诗还有张苍水的《重到羊山忆旧与定西侯维舟于此》,一首怀念与卒于三年前的定西侯张名振并肩战斗的诗作:
海国天空一柱撑,重过画鹢似逢迎。
双牙旧忆联翩驻,八翼新看跳荡行。
化去鸾旗难入梦,分来龙剑尚孤鸣。
羊山亦有羊公泪,片石应同岘首情。
欲进长江进行北伐的郑成功船队,曾在洋山泊舟,又遭遇了飓风摧枯拉朽式的袭击,不得不放弃北伐。反清复明失去了一次搏杀的机会。《晋书》中说陶侃梦生八翼,飞而上天,见天门九重,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。閽者以杖击之,不料坠地折其左翼。恰如南明志士那番“志愿不遂”的境遇。鸾旗、龙剑蒙羞,孤掌难鸣。要重整河山,如梦如空。诗中提到了羊公,一指洋山岛之羊神,在古籍和旧说中洋山岛也有灵羊不可冒昧之述。二指湖北襄阳县南的岘首山,《晋书》中有羊祜者,“乐山水,每风景,必造岘山,置酒言咏,终日不倦。”昔日张苍水与张名振把酒言欢,同仇敌忾,今日却只有对逝去的老友深深的怀念。
集史学、文学于一身的大儒全祖望记录了这场洋山之灾,还为张苍水赋《洋山吟》:
殽函失鹿鹿有归,芒砀斩蛇蛇弗违。
赤乌白鱼归新命,陈仓雄雌宝鸡双双飞。
孤臣徒搏雕虎将何为?
尔羊来思角戢戢,驯扰直似鸥忘机。
鸦儿军士偶不成,谁知忽震天狼威。
鞭龙龙髯堕,驾鼍鼍梁疲。
骑鲸鲸尾赤,跨鳌鳌背危。
神鳅出没封豕随,水犀八万声如雷。
鹳乎鹅乎一网尽,尔羊助天为虐是耶非。
孤臣独抱啼鹃悲!吁嗟乎,孤臣独抱啼鹃悲!
古代的文人文史兼通,用起典来信手拈来。殽山和函谷关岁坚固险要,可惜失鹿共逐,言喻南明各股势力争夺帝位。汉高祖从芒砀斩蛇起义,成就大业。至于周武王渡黄河见白鱼跃船、天火降落变红鸟,陈仓因“石鸡啼鸣”改称宝鸡,皆属祥瑞之兆。可是,看看南明的作为,龙髯堕,鼍梁疲,鲸尾赤,鳌背危。步步惊心,危机四伏。以神鳅出没、封豕暴虐喻海上飓风,把八万水师一网打尽。质问“尔羊”为何助天为虐?发出“孤臣徒搏将何为?孤臣独抱啼鹃悲!”之叹。
南明之痛啊!
洋山大帝·公禁石碑·关公墓碑
谈好诗,谈风物。
小洋山以前有一大庙,供奉“洋山大帝”。有人说供奉的是隋文帝,初立于隋末,兴建于唐贞观四年,由大将尉迟敬德(或称秦琼)督建。也有人说供奉的是一个押粮官,传说古时有一名叫李槽的押粮官(江苏江阴人)在南方沿海各省押齐粮食上京,途经小洋山遇大风浪,便在小洋山泊舟。话说海岛宜粮土地有限,兼干旱、飓风及瘟疫灾害,历史上多次发生饥荒。南宋绍明正德三年(1508)、明历十六年(1588)、清道光十三年(1833)均有饥荒记录。押粮官见岛上饥荒严重,便不经请示,擅自把粮食分给了饥民,自己因无法复命而跳海自尽。当地民众为纪念押粮官,在洋山造了一尊庙宇,年年感恩供奉。后皇帝得知事情真相,感其忠武,赐谥为忠武侯王。
一百多年前,小洋来了一位姓许的做鸦片生意的巨商。他从福建装运大批木材,把原小庙扩建成气势宏伟的木结构大殿,此殿在当时的舟山来说,也属相当有名。后经“文革”劫难、1966年大破“四旧”等逐批进行了破坏和毁损。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,为建洋山小学,大殿被彻底拆毁。为保护“洋山大帝”,百姓们将它转移至另一山头,并仿大殿的风格,雕梁画栋,建了一个小小的“忠武侯王殿”。殿内供奉侯王和王妃两人及他们的两匹战马。特别与众不同的是屋檐上竖起了骑马持戈的战将形象的四个“屋将军”。
乌龟潭,可能是岛上唯一一个饮用水潭。面积真不大,也不显眼,却在居民区的路边,有两块古代公禁石碑。其一字迹模糊,难以辨认;其二刻着:“放畜浣物,诸位原谅,如违送死。”附近的老人说此禁碑打他们出世来就有,至少是清时的遗迹。那时岛上族长立的一切规矩便是岛民必须遵守的立身之本。在水塘边放畜洗物就要判死,这不尽情理甚至残酷的规矩就是族长制度的见证。淡水比黄金珍贵,这是岛民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最大依赖。
我在所住的渔家旅馆下遇着一个姓陈的老伯,他告诉我,“文革”期间,小洋山曾挖出一块不大的关羽墓碑。后就填埋于地基下,造了房子,再也没人见过。公元219年冬,58岁的关羽败走麦城后,被吴将吕蒙计获,孙权杀之。遣人送关羽首级给曹操,曹操刻沉香木为躯,葬于洛阳。关羽的身躯应该在东吴,小洋山当时属东吴属地,但在天之涯海之角,小洋山可能荒无人烟。关羽被葬在小洋山,可能性极小。陈老伯所说的墓碑或许只是某普通关姓人氏的墓碑,因为所有姓关的人,死后墓碑均刻“关公”,而大家习惯称关羽为关公,故凡看见关公均会联想到关羽。即便1800年前的墓碑仍能保存至今,其碑上的文字字体也绝非一般老百姓所能识得。陈老伯所言虽不具有多少文史价值,但我还是想真实记录来自民间的有意思的话语。
天天惠超市
再谈我在小洋的吃。
小洋山3000多号人,辖南岙、南沙、北沙、北山、中弄、东岙6个自然村,又两两联合分双南、双北、中东三个行政村。乡政府所在地是南岙。
小洋山码头比较平坦,离开码头沿着微微的斜坡径直前行一两百米,出现岔路。一路沿右手侧过南沙自然村,上山可至鲲鹏化处、仙人洞等,通海边可望对面的近在咫尺的老鸦嘴岛;一路继续沿着山坡直行可至高泥沙滩涂边;另一路至乡政府所在地。从南岙出发,左手侧经北沙自然村过仰天盖脚下可知海边,右手侧可至中弄村。中弄又分两路,左路山路较长,可经大城子山、石龙奇观至钻头嘴,右路可直抵东岙。
我住的渔家旅社就在岔路口附近。旅社前门和后门分别连接两条岔路。前门后门几乎是全开放的,自由进出。
午餐是在旅馆里吃的,鳓鱼香喷喷的,应该是三鲍;海蜇辫子也是我爱吃的海货。这两样是小洋山岛民的常备家菜,他们的渔业作业方式以近海张网、拖虾为主,也有少量帆布网船,大戢洋为传统作业海区。晚饭时主人问我在不在旅馆吃饭,我想省点钱算了,就自个沿着村居集中处的岔路寻找小店。小店里的货物很少,或者在我看来根本不叫小店。我最后是在一个相对宽敞、人口也相对集中的地方,估摸是南岙,找到了一家天天惠超市的连锁分店。店面积不大,但绿色千岛标志的天天惠超市名头在舟山可不是一般的响,这么偏僻的小岛,人口又不多,消费水平肯定不高,而运输成本是相对高的。对岛民来说,进天天惠超市买东西,都感觉是岛上有身份有品位人干的事。
我在超市买了罐自己喜欢吃的八宝粥,出来后感觉不踏实,又进去,再买了一罐。岛上行走,随时都会饿,得有备粮。
穿越漆黑隧道
谈谈我经历的黑色25分钟。
绕大城子山海滩走,每走一步都是奇礁怪石。我是海边长大的人,爬礁攀岩自非难事——一个人爬礁可以心无旁骛,越往前行,约向过前面的风景。直至前面为浪涛所阻,于是往上攀崖至山上,从山上低矮灌木杂草硬是开辟出一条小路来,心里倒是有点担心,会不会找不到下山的路?会不会碰上毒蛇之类?但我不喜欢走回头路,于是继续向前,到了部队遗留的战壕工地,用石块和石沙沿海边垒起一道防线,战壕内虽是当初修整过的路,但已长满了杂草、棕榄之类的植物,并随时出现一些防空洞。到了另一个可能是利用古渔埠凿建出来的的矿石码头上,有百米左右长的坑洞。穿过坑洞,便是一条随整个海湾地形而蜿蜒的沿山小路。到了海湾最弯处,小路上突然闪现另一个隧道(涵洞),洞门打开,里面并不高,却漆黑一团。不知道隧道有多深,一切很寂静,似乎听见里面有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,我看了一下随身携带的地图,这隧道直通岛的另一侧,是全岛最长的隧道。进不进去呢?就算是一次探险吧?要不要先在纸上写点什么话?(写了什么,不在此公布)在沙滩上捡了一只瓶,将纸塞入瓶内,拧紧瓶盖,抛入海上。
借身后洞外的余光,可见洞内都是阴森森的狼牙石岩,我摸黑向前,好像感觉头顶的岩石随时都会砸下来。我小心地挪动着脚步,真的是挪动,不敢跨步迈,很快光线一丝都没有了。我完全是凭着感觉往前,每挪一步,都好像会踩上一条正饥肠辘辘、嗷嗷待餐的猛蛇一样。清脆而浑亢的山泉水有几滴滴在我脸上,心里阵阵发寒发虚,退回去吧?已经进来这么多了,太不划算了。可这时若是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,喊人求救也是无望的。于是硬着头皮前行,孤注一掷,一定要走到隧道的另一头。我定了定神,又努力适应了一下在漆黑隧道里的视线。是的,还是什么也看不见,我几乎是摸着岩壁前行了,滑滑腻腻的岩壁又令我毛骨悚然,似乎岩壁上的壁虎会咬掉我手指似的,浑身上下起疙瘩。毕竟是一个人在黑暗中干一件没有底的事,生的欲望高于一切。我不敢碰岩壁,却把两只手张开弓伸着,以便给自己的身体有一足够的前行空间。大概在黑暗中踟躇了20分钟,隐隐的又发现前面有缕光线了。肯定是临近洞口了。我精神大振,紧崩的心弦有了稍微放松,慢慢地放开步子前行。虽然光线越走越明,而我又花了5分钟左右才走到洞口。在穿越此洞的前后25分钟里,我如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最孤独的一幕,或像是在地狱里行走了一番。
撩起你的面纱来
最后,撩一撩小洋山的面纱。
不请教岛人,独自在小洋山上寻找摩崕有点难。山路没有标识,这是个缺陷。海拔125米的小观音山上星星点点的摩崕群如颗颗璀璨的珍珠,散发着浓郁的历史光泽和海天水云神奇的魅力,吸引着喜欢寻求高雅品位的游者。每每驻足凝思,便有一番豪情激荡;每每面崕揣摩,便作一番引吭长歌,或咏汉唐乐府之悠远,或吟宋词元曲之瑰丽……
撩起小洋岛迷人面纱,开发小洋岛美丽景石。小洋岛成立了自己的风景旅游管理处及旅游度假村,各种奇形怪状的景石都有了生动美丽的名字,但旅游所必需的配套设备和基本建设都未在进行,旅游这一可大书特书的手笔并未着墨。如“姐妹石”,二块倚天而立的巨石互依互托,叹为奇观。而路却是山泥子路,无任何景名标识。大高泥沙中有一延伸海面的狭长的石礁,称“海蜇礁”,礁上有“东海明珠”之称的水磨石。岛人介绍,潮水涨时,石会随潮水的涌动而磨转。我实地探看此“明珠”,在礁石丛中很是转悠了一番才找到。石球半圆弧长为80cm左右,无潮时恑然不动;有潮时,潮水从其高处涌入,渗过磨石底部与前面礁石撞击,潮水再反弹到磨石上。如此反复,形成了磨石的圆状形,所谓的磨转,其实也就是潮水的作用而已。
大高泥沙延伸至海面积很大,上滩涂是黑褐色的泥沙,人行其上,如踏在柔软的海绵上,下陷度比其它沙滩要深,但还不足淹没鞋子。中滩涂是泥涂,岛民们在自由地捉蟹采文蛤,深陷度只在淹没脚板面而已。下滩涂便是天然的海水浴场了。在这里,泥涂可捉蟹、礁石丛可采贝和卵,松软的沙质完全可以搞一些具有渔村特色的活动。
从东岙自然村沿海边山路走上一截,便可沿人工开凿的半坡半路式的小山道往海拔为131.4米的大城子山上爬,那里有小飞龙、镇龙石、龙须崕等龙系列奇石。再往上爬便可见有名的石龙奇观。两块巨岩重叠,长百余米,腰围10米,似两条巨龙偃卧,头西尾东,互相依偎,形态逼真,蔚为壮观。石龙背部遍布鳞状痕迹,头部有“龙眼”,额上有一潭清水,终年不涸。尾部怪石堆栈,下有石龙洞。自古人有脊,山有梁,岛有脉,石龙便是小洋山岛的脊梁骨脉。
岛民们对石龙的顶礼膜拜和敬畏之情溢于言表。石龙似仰天长啸,似在守护这座美丽的小岛,似在俯视苍茫辽阔的大海,又似一条遭受神罚而被囚禁的“普罗米修斯”式的巨龙。围绕以“龙”为主题的渔家风俗和文化(如祭龙、舞龙、龙戏、龙小调等等),结合自然“龙”景石,可以挖掘旅游的巨大潜力,这是小洋人的财富。
自古瑰伟奇丽往往在人迹罕至的险峰,我向上攀到顶峰,海风迎面而来,海阔天空,心胸为之一振。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——人相对于大自然是极其渺小的,但此刻人在高峰上,远处崎岖罗列的小岛、苍茫的大海、岛上的居民,真所谓“一览众山小”,大自然一下子又变得渺小起来。向东侧扫视,见又有一条巨龙横卧于半山岗上,但见山势险峻,只可远看而不可近身,未免有点遗憾!
(2000年夏天写于定海)
(以上部分照片翻拍自洋山旅游宣传栏展板)
(欢迎转发转载 敬请注明出处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